首页 > 全部 > 西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西医综合(细胞、组织的损伤)模拟试卷6

西医综合(细胞、组织的损伤)模拟试卷6

本单篇文档共5237字,内容预览30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考研类专业硕士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西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章节练习 7525人下载
价格: 1.00 原价:¥8.00
收藏

西医综合(细胞、组织的损伤)模拟试卷6

A1型题/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组织的适应性改变(B)

A. 萎缩

B. 坏死

C. 增生

D. 化生

解析:适应是内、外环境变化时,机体能够耐受细胞、组织、器官的代谢、功能、结构改变的过程。如内外环境变化较大时,超过机体耐受能力,后果是造成组织的损伤。适应包括萎缩、增生、肥大和化生。

2.细胞萎缩在电镜下最显著的特点是(D)

A. 滑面内质网增多

B. 线粒体增多

C. 肌丝增多

D. 自噬小体增多

解析:心肌细胞萎缩时,会产生大量自噬溶酶体,其中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即脂褐素。

3.增生是指(C)

A. 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

B. 一种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

C. 由于实质细胞增多而造成器官、组织体积增大

D. 器官和组织先天发育异常

解析:增生是指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常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和功能活跃。

4.脂肪变原因中,下列哪一项不正确(D)

A. 四氯化碳中毒

B. 缺氧

C. 败血症

D. 食过多脂肪可致心肌细胞脂肪变性

解析:脂肪变与感染、酗酒、中毒、缺氧、营养不良、糖尿病及肥胖有关,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心肌脂肪变性可由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引起,称为虎斑心。食过多脂肪可导致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大量蓄积。四氯化碳易造成肝细胞损伤,产生脂肪变。

5.糖尿病患者的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散布于细胞浆中,严重的可见融合为大的空泡,将细胞核推向一边。这些变化符合(D)

A. 肝细胞气球样变

B. 肝细胞内糖原沉积

C. 肝细胞嗜酸性变

D. 肝细胞脂肪变性

解析:脂肪变性是指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胞质中。糖尿病患者的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散布于细胞浆中,严重的可见融合为大的空泡,将细胞核推向一边。这些变化符合肝细胞脂肪变性。由于糖尿病患者对糖的利用障碍,大量脂肪分解,加大肝细胞脂肪代谢负担,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

6.在各种变性中,只属于细胞内物质沉积引起的是(D)

A. 黏液样变

B. 淀粉样变

C. 钙盐沉积

D. 脂肪变性

解析:脂肪变性是细胞内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而淀粉样变性、黏液样变性主要在间质沉积,钙盐沉积是属于细胞内或间质内物质的异常沉积。

7.Rusell小体的本质是(D)

A. 肝细胞内中间丝前角蛋白沉积

B.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C. 肝细胞内嗜酸小体

D. 浆细胞内免疫球蛋白小体

解析:浆细胞胞质粗面内质网中免疫球蛋白蓄积形成Rusell小体。Mallory小体多见于酒精性肝病,由肝细胞胞质中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吞饮作用的小泡,重吸收原尿中的蛋白质,与溶酶体融合,形成玻璃样小滴。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内嗜酸小体,又称Councilman小体。

8.下列哪项关于淀粉样变性的叙述是错误的(D)

A. 可见于结核病

B. 可见于骨髓瘤

C. 可以是全身性疾病

D. 由免疫球蛋白沉积而成

解析:淀粉样变是细胞间质内淀粉样蛋白和黏多糖复合物蓄积,可分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局部性淀粉样变可见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脑组织及霍奇金病、多发性骨髓瘤、甲状腺髓样癌等肿瘤的间质内。全身性淀粉样变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可累及肝、肾、脾和心等多个器官,继发性见于老年人和结核病等慢性炎症及某些肿瘤的间质中。

9.光镜下,干酪样坏死的病理改变是(B)

A. 属于凝固性坏死,但保存原有的组织轮廓

B. 属于凝固性坏死,原有的组织轮廓消失

C. 属于液化性坏死,但仍保持细胞周围网架结构

D. 属于液化性坏死,细胞周围网架结构被破坏

解析:干酪样坏死物镜下为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甚至不见核碎屑,是坏死更为彻底的特殊类型凝固性坏死。

10.后果严重、需紧急处理的坏死是(C)

A. 乳房脂肪坏死

B. 下肢干性坏疽

C. 臀部气性坏疽

D. 肾凝固性坏死

解析:气性坏疽由产气荚膜杆菌感染引起,属于湿性坏疽。腐败菌感染较重,易繁殖,病情发展很快,全身症状重,需紧急处理。

11.坏死组织本身的结局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

A. 溶解吸收

B. 分离排出

C. 机化

D. 化生

解析:坏死组织本身的结局有: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包裹、钙化。化生是一种已分化的组织替代另一种已分化的组织,不是坏死的结局。

12.区别死后组织凋亡与坏死,最可靠的根据是(B)

A. 组织轮廓存在与否

B. 病变周围有无炎症反应

C. 电镜下细胞器破坏情况

D. 细胞核溶解消失情况

解析:细胞死亡12小时后,光镜下即可见坏死细胞,并在坏死局部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A2型题

13.患者,男,60岁。因胃癌广泛转移而死亡。尸体解剖检查,心脏重200g。切片检查心肌细胞核两侧可见黄褐色细颗粒状色素,此色素可能是(D)

A. 心衰细胞

B. 胆色素

C. 含铁血黄素

D. 脂褐素

解析:①脂褐素颗粒为细胞内自噬溶酶体中的细胞器碎片发生理化改变后,不能被溶酶体酶所消化而形成的一种不溶性残存小体,多见于老年人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的心、肝和肾细胞内。本题患者60岁,因胃癌广泛转移而死亡,属于典型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②心衰细胞是心衰时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的一种细胞,而非细胞内颗粒。胆色素和含铁血黄素都不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常见。

14.患者,男,70岁。有糖尿病病史15年。近1年来左下肢行走后疼痛,休息后好转。近2个月左脚拇指变黑,皱缩,知觉消失。此种坏死是(B)

A. 固缩坏死

B. 干性坏疽

C. 湿性坏疽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5237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西医综合(细胞、组织的损伤)模拟试卷6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