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免疫病理)模拟试卷6
A1型题/单选题
1.一侧眼球外伤后,可导致双侧眼球发生交感性眼炎,其发病机制为(D)
A. 回避Th细胞的耐受
B. 共同抗原刺激机体发生交叉免疫反应
C. Tr细胞和Th细胞功能失衡
D. 外伤使隐蔽抗原释放产生自身免疫反应
解析:可导致免疫耐受性丢失的情况有:
①回避Th细胞的耐受,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②交叉免疫反应如风湿性心肌炎。
③Tr细胞和Th细胞功能失衡,如Tr细胞功能过低或者Th细胞功能过高,都可有多种自身抗体产生。
④隐蔽抗原释放,如一侧眼球外伤后,可导致双侧眼球发生交感性眼炎。
2.属于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是(C)
A. 溃疡性结肠炎
B. 慢性自身免疫性胃炎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解析: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自身抗原为多器官、组织的共有成分,引起多器官组织的损害,其病变主要出现在多种器官的结缔组织或血管内,又称之为胶原病或结缔组织病。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口眼干燥综合征、炎性肌病、系统性硬化及结节性多动脉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组织损害的主要因素是(A)
A. 自身抗体
B. 苏木素小体
C. 狼疮细胞
D. CD4+T细胞
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组织损伤与自身抗体的存在有关,多数内脏病变为免疫复合物所介导(Ⅲ型变态反应),其中主要为DNA-抗DNA复合物所致的血管和肾小球病变。
4.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病变中较具特征的变化是(D)
A. 表皮萎缩
B. 角化过度
C. 基底细胞液化
D. 真皮和表皮交界处IgG、IgM和C3沉积
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免疫荧光显示真皮与表皮交界处有IgG、IgM和补体C3的沉积,形成颗粒或团块状的荧光带,即“狼疮带”,对本病有诊断意义。
5.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叙述,错误的是(C)
A. 约80%患者RF阳性,主要是IgM
B. 类风湿小结中央为大片纤维素样坏死
C. 血液循环中的RF在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D. 后期可引起永久性关节强直
解析:约80%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RF)阳性,血清中RF的主要成分是IgM,也有IgG、IgA和IgE等。血清RF的出现和滴度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一致,可作为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血循环中的RF在发病中的意义尚不确定,存在于关节的RF是导致炎症反应的原因(C错)。类风湿关节炎反复发作,可引起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强直畸形。类风湿小结主要发生在皮肤,镜下见小结中央大片纤维素样坏死。
6.类风湿因子血清表型主要是(B)
A. IgG
B. IgM
C. IgE
D. IgA
解析:血清中RF的最主要成分为IgM,亦有IgG、IgA等。
7.最常见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是(C)
A. 原发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B. DiGeorage综合征
C. 孤立性IgA缺乏症
D. 普通易变免疫缺陷病
解析:孤立性IgA缺乏症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的血清IgA和黏膜表面分泌型IgA(SIgA)均缺乏。
8.不符合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是(A)
A. 接吻传播
B. 母婴传播
C. 输血传播
D. 异性性交传播
解析:AIDS的传播途径包括:
①性接触传播;
②血道传播;
③母婴传播;
④医务人员职业性传播。
9.关于AIDS机会性感染的特点,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B)
A. 病原种类繁多,一般可有两种以上感染同时存在
B. 感染所致炎症反应往往很重而典型
C. 70%~80%患者有机会性卡氏肺孢子虫感染
D. 中枢神经系统多为弓形虫或新型隐球菌感染
解析:AIDS容易发生机会性感染,由于严重的免疫缺陷,感染所致炎症往往轻而不典型。
10.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恶性肿瘤是(B)
A. 鼻咽癌
B. Kaposi肉瘤
C. 食管癌
D. 胃癌
解析:AIDS患者约有30%可发生Kaposi肉瘤,其他常见伴发的肿瘤为淋巴瘤。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肺孢子虫,占70%~80%。
11.Ⅰ型变态反应又称为(A)
A. 速发型变态反应
B. 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变态反应
C.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变态反应
D. 迟发型变态反应
解析:Ⅰ型变态反应又称为过敏反应或速发型变态反应,是由IgE所介导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释放颗粒引起,如过敏性休克、哮喘、麻疹。
12.属于Ⅱ型变态反应的疾病是(A)
A.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B.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解析:Ⅱ型变态反应又称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性变态反应,其特点是抗原位于细胞表面,抗体与抗原结合后通过激活补体系统或通过NK细胞、中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巨噬细胞来杀伤靶细胞,如输血、药物过敏性细胞减少症、甲亢、肾小球肾炎、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B、C属于Ⅲ型,D属于Ⅳ型。
13.Ⅳ型变态反应又称为(D)
A. 速发型变态反应
B. 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变态反应
C. 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D. 迟发型变态反应
解析:Ⅳ型变态反应又名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由T细胞介导,如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麻风、结核菌素引起的损伤、接触性皮炎。
14.解决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根本途径是(A)
A. 选择与受者HLA尽量匹配的供者
B. 除去移植器官内过路淋巴细胞
C. 诱导受者对移植抗原的特异性耐受
D. 建立和维持受者免疫抑制状态
解析:移植成败的关键,即移植物能否长期存活并发挥功能取决于供体的移植物能否适应新的受体环境,而为受体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5978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