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环境卫生学)模拟试卷8
A1型题/单选题
1.生态系统内形成的生态平衡,是何种性质的平衡(A)
A. 自然的、动态的相对平衡
B. 封闭的绝对平衡
C. 间断性平衡
D. 波动式平衡
E. 永恒的开放式平衡
解析:
2.环境的自净有三大作用方式,即(B)
A. 硝化作用、氨化作用、无机化作用
B. 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
C. 中和作用、氧化作用、分解作用
D. 稀释作用、沉淀作用、扩散作用
E. 还原作用、络合作用、吸附作用
解析:
3.下列都是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内容,除外(C)
A. 调查环境中已知有害因素是否已影响人群健康,并研究其流行病学特征
B. 调查人群中已知的健康危害是否与环境有关
C. 调查传染病的暴发特征
D. 考核环境改善后的效果
E. 研究环境污染物与人群健康的剂量一反应关系
解析:
4.关于红外线,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 红外线是太阳辐射波长最长的一种电磁波
B. 红外线主要生物学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热效应
C. 红外线可促进新陈代谢,有消炎、镇痛作用
D. 红外线为可见的红光
E. 过量的红外线照射可引起皮肤烧伤、白内障及中暑
解析:
5.一个地区全年污染哪个方位受影响最大(B)
A. 污染源四周
B. 该地区的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C. 该地区的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
D. 该地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E. 无固定方位
解析:
6.SO2的主要作用部位是(A)
A. 上呼吸道
B. 细支气管
C. 肺泡
D. 食管
E. 皮肤
解析:
7.酸雨是指降水的pH小于(C)
A. 4.5
B. 3.5
C. 5.6
D. 5.0
E. 6.0
解析:
8.大气污染物监测结果的分析评价指标中没有哪项(E)
A. 日平均浓度
B. 日平均和一次浓度的最低值、最高值及其最大超标倍数
C. 日平均和一次浓度的超标率
D. 计算环境质量指数,进行环境质量评价
E. 受害人群平均数
解析:
9.湖水如呈现绿色、红色或黄绿色时表明(A)
A. 水中藻类大量生长
B. 含低铁的水排入湖内
C. 含硫酸盐的污水排入湖内
D. 含氯化钠的污水排人湖内
E. 含硫酸锰的污水排入湖内
解析:
10.水俣病的发病原因是(E)
A. 慢性砷中毒
B. 慢性镉中毒
C. 慢性铅中毒
D. 慢性硒中毒
E. 慢性汞中毒
解析:
11.除下列哪项外均为评价水体有机物污染指标(C)
A. COD
B. BOD
C. OD
D. DO
E. TOC
解析:
12.氟骨症患者的医学检查中,可能查不到(A)
A. 氟斑牙
B. 骨关节活动障碍
C. 骨骼变形
D. 骨质疏松
E. 骨质硬化
解析:
13.集中式给水水源选择有以下几个原则,除了(B)
A. 水量充足
B. 用水方便
C. 水质良好
D. 便于防护
E. 技术经济上合理
解析:
14.有效氯指的是(A)
A. 含氯化合物中,氯的价数>-1者
B. 含氯化合物中,氯的价数>0者
C. 含氯化合物中,氯的价数≥-1者
D. 含氯化合物中,氯的价数=-1者
E. 含氯化合物中,氯的价数=0者
解析:
15.土壤的主要污染物是(C)
A. 粪便、化肥、农药
B. 厌氧菌、寄生虫、农药
C. 有毒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
D. 致癌物、致畸物、致突变物
E. 厌氧菌、寄生虫卵、放射性物质
解析:
16.水俣病患者的尿中主要出现下列物质增多,除了(A)
A. 高分子蛋白
B. 低分子蛋白
C. 尿钙
D. 尿糖
E. 尿镉
解析:
17.居住建筑密度设定时应考虑哪一项因素(C)
A. 居住小区的规模
B. 建筑物的朝向
C. 建筑物的层数
D. 每人居住面积定额
E. 居室的规模
解析:
18.在居室自然采光的卫生要求方面,既考虑了当地的光气候,采光口的方向,又考虑了室外遮光物等影响的比较全面的指标是(A)
A. 采光系数
B. 投射角
C. 开角
D. 自然照度系数
E. 明视持久度
解析:
19.校正有效温度是指将空气温度(干球温度)改用下列温度所得到的有效温度(B)
A. 湿黑球温度
B. 黑球温度
C. 逗留当量温度
D. 当量温度
E. 气温
解析:
20.我国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B)
A. 燃烧石油
B. 烧煤
C. 森林失火过多
D. 硫酸厂排出废气过多
E. 硝酸厂排出废气过多
解析:
21.室内空气污染物中哪个与肺癌发病密切(D)
A. 甲醛
B. SO2
C. NOX
D. 222Rn
E. CO
解析:
22.环境有害因素导致机体有害效应存在一个生理和病理逐步变化的过程,如当接触CO浓度升高,则机体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升高,其二者关系是(B)
A. 因果关系
B. 剂量-效应关系
C. 剂量-反应关系
D. 对立统一关系
E. 相互作用关系
解析:
B1型题(或B型题)、共用备选答案单选题(或者C型题)虚题型
A.0.5m
B.1.0m
C.1.5m
D.2~3m
E.3~5m
23.监测有毒气体的采样高度(C)
A.
B.
C.
D.
E.
解析:
24.监测颗粒物采样高度(E)
A.
B.
C.
D.
E.
解析: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4123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