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模拟试卷45
单项选择题
1.计算大气污染源源强的方法通常有( )。(C)
A. 现场实测、类比法和经验估计法
B. 物料衡算法
C. 现场实测、物料衡算法和排污系数法
D. 现场调查和实测法
解析:大气污染源源强的方法通常有:①现场实测法,对于排气筒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例如,由排气筒排放的SO2、NOx或颗粒物等,可根据实测的废气流量和污染物浓度进行计算;②物料衡算法,对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料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对一些无法实测的污染源,可采用此法计算污染物的源强;③排污系数法,根据《产排污系数手册》提供的实测和类比数据,按规模、污染物、产污系数、末端处理技术以及排污系数来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2.大气环境监测点设置的数量,应根据拟建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区域大气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功能布局和敏感受体的分布,结合地形、污染气象等自然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对于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通常不应少于( )个。(C)
A. 5
B. 6
C. 10
D. 15
解析:大气环境监测点位数量设置:在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匀分布性的原则布点。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1~3个点进行监测。
3.对于小于1小时的短期非正常排放,可采用大气环境影响( )进行预测。(A)
A. 估算模式
B. ADMS模式系统
C. CALPUFF模式
D. 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解析: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可计算点源、面源和体源等污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建筑物下洗和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估算模式中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包括一些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此类气象条件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大于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结果。对于小于1小时的短期非正常排放,可采用估算模式进行预测。
4.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不超过( )。(C)
A. 100Om
B. 1500m
C. 2000m
D. 2500m
解析: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不超过2000m,如计算无组织排放源超标距离大于2000m,则应建议削减源强后重新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5.以下对水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过程描述不正确的是( )。(A)
A. 化学过程主要是指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析出
B.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C. 混合稀释作用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
D. 影响生物自净作用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解析:化学过程主要指污染物在水体中发生的理化性质变化等化学反应,氧化一还原反应对水体化学净化起重要作用。
6.某铜冶炼企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非正常工况应预测( )。(A)
A. 小时平均浓度
B. 日平均浓度
C. 植物生长季平均浓度
D. 年平均浓度
解析:大气环境影响中的二级评价项目的预测内容有:①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②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③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④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按照上述规定,对于非正常工况,仅预测小时浓度。
7.河流水质模型复氧系数K2的单独估值方法常用( )。(D)
A. 实验室测定法
B. 现场实测法
C. 水质数学模型率定法
D. 经验公式法
解析: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包括:①公式计算和经验估值;②室内模拟实验测定;③现场实测;④水质数学模型率定。复氧系数K2的单独估值方法常用经验公式法,如欧康纳一道宾斯(O’Connor—Dobbins,简称欧一道)公式等。
8.评价废水可生化性的重要指标是( )。(D)
A. COD/DO
B. TOC/COD
C. DO/TOC
D. BOD5/COD
解析:生物处理适用于可以被微生物降解的废水,按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可分为好氧法和厌氧法。好氧生物处理宜用于进水BODs/COD≥0.3的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宜用于高浓度、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和污泥等的处理。
9.下列选项中,可去除废水中的胶体和溶解性有机物的是( )。(B)
A. 格栅
B. 好氧生物处理法
C. 离子交换法
D. 吸附法
解析:A项,格栅属于物理处理法,主要去除悬浮物;C、D两项,离子交换法和吸附法主要去除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好氧生物处理法可去除废水中的胶体和溶解性的有机物。
10.下列选项中,关于生物处理法正确的描述是( )。(c)
A. 好氧生物处理最终产物甲烷、二氧化碳和水
B. 好氧生物处理法可以是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和生物接触氧化以及稳定塘处理法等
C. 自然处理法的主要特征是工艺简单,建设与运行费用都较低,但净化功能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D. 厌氧生物处理法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水
解析:A项,好氧生物处理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B项,好氧生物处理法主要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种。D项,厌氧生物处理法是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
11.地下水的( )基本上与含水层的透水性、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的水力坡度成正比。(B)
A. 径流方向
B. 径流强度
C. 入渗补给
D. 水力梯度
解析:地下水的径流强度与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基本上与含水层的透水性、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水力坡度成正比,对承压水来说,还与蓄水构造的开启与封闭程度有关。
12.改、扩建机场工程,现有一条跑道的机场,可布设( )个监测点。(A)
A. 3~9
B. 6~8
C. 9~14
D. 12~18
解析:对于改、扩建机场工程,测点一般布设在主要敏感目标处,测点数量可根据机场飞行量及周围敏感目标情况确定,现有单条跑道、二条跑道或三条跑道的机场可分别布设3~9.9~14或12~18个飞机噪声测点,跑道增多可进一步增加测点。
13.下列选项中,关于“3S”技术及其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A)
A. 遥感是指通过任何不接触被观测物体的手段来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包括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航海遥感、雷达以及照相机摄制的图像
B. 遥感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和应用提供的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面水体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生物量分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29972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