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专业学位联考(逻辑推理)模拟试卷27
逻辑推理
1.近年来,我国电子垃圾产生量增长迅猛。若要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除非电子垃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除了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加大打击电子垃圾进口走私力度外,还要大力促进电子垃圾拆解处理领域的技术创新。如果这样,那么电子垃圾就不再会是令人头痛的污染源,而能成为填补短缺的“新矿山”。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E)
A. 如果不能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那么电子垃圾问题就不能得到妥善解决。
B. 如果能够实现电子垃圾拆解处理领域的技术创新,就能彻底解决电子垃圾问题。
C. 如果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就能从设计开始尽量降低电子垃圾产生量。
D. 除非电子垃圾不是令人头痛的污染源,否则一定是打击电子垃圾进口走私力度不够。
E. 只有妥善解决电子垃圾问题。才能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解析:题干和选项均属于“假言判断”表述,同时题干中没有重复/矛盾的概念,无法有效串联,问题求解“一定真”,故可采用准确定位P、Q来进行解题。符号化题干条件:①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P1)→电子垃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Q1);②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大打击电子垃圾进口走私力度∧大力促进电子垃圾拆解处理领域的技术创新(P2)→电子垃圾不再会是令人头痛的污染源(Q2)。题干表述为“两肯”,故优先寻找“两否”的结构,即优先验证A和D。A选项,从左向右推理时,不能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即┓P1),无须看后面内容,快速淘汰:D选项,由于题干不涉及“打击电子垃圾进口走私力度不够”的信息,故无法判断真假。由于“两否”选项均被淘汰,故验证“两肯”选项,即验证B、C和E。B选项,由于题干不涉及“彻底解决电子垃圾问题”的信息,故无法判断真假:C选项,由于题干不涉及“从设计开始降低电子垃圾”的信息,故无法判断真假:E选项=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P1)→电子垃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Q1),与题干信息①为等价关系,故E选项为正确答案。
2.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广泛用于制造一次性咖啡杯等用品,但其原料来自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生成的聚苯乙烯高温条件下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成分,且无法自然降解,燃烧时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源白特定植物的环保材料,这种环保材料质量较轻,可支撑自身重量200倍的物体而不变形,还可自然降解.燃烧不会产生污染性烟尘。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环保材料有望成为制造一次性咖啡杯等用品的重要材料。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A)
A. 这种环保材料不具有一次性咖啡杯所需的良好隔热性能,盛装液体后也很难具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耐久性。
B. 这种环保材料大规模投入生产后,会挤垮生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厂家,减少市场上一次性咖啡杯等用品的供应量。
C. 对该植物有过敏反应的人群使用这种环保材料会产生过敏反应,该环保材料不适用于这类过敏人群。
D. 这种环保材料还不能完全替代聚苯乙烯泡沫材料,还有很多用品仍然需要使用聚苯乙烯泡沫材料生产。
E. 这种环保材料目前的成本较高,一些低成本的咖啡店不会选择用这种环保材料制作的咖啡杯。
解析:明确指出该环保材料作为一次性咖啡杯的“劣势”,从而说明不适合作为一次性咖啡杯。在态度上明确进行了削弱。
3.在报考研究生的应届考生中,除非学习成绩名列前三位,并且有两位教授推荐,否则不能成为免试推荐生。钱仁礼、赵义、孙智这三位考生都是应届生,都报考了研究生。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说明上述规定没有得到贯彻?Ⅰ.钱仁礼学习成绩名列第一,并且有两位教授推荐,但未能成为免试推荐生。Ⅱ.赵义成为免试推荐生,但只有一位教授推荐。Ⅲ.孙智成为免试推荐生,但学习成绩不在前三名。(C)
A. 只有Ⅰ。
B. 只有Ⅰ和Ⅱ。
C. 只有Ⅱ和Ⅲ。
D. Ⅰ、Ⅱ和Ⅲ。
E. 以上都不是。
解析:
4.表面看来,美国目前面临的公众吸毒问题和20年代所面临的公众酗酒问题很类似。当时许多人不顾禁止酗酒的法令而狂喝滥饮。但是,二者还是有实质性的区别的。吸毒,包括吸海洛因和可卡因这样一些毒品,从来没有在大多数中产阶级分子和其他一些守法的美国人中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社会性的行为。上述论述基于以下哪项假设?(A)
A. 20年代,大多数美国中产阶级分子普遍认为酗酒并不是不可接受的违法行为。
B. 美国的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成为美国社会公众行为的一种尺度。
C. 大多数美国人把海洛因和可卡因视为和酒精类似的东西。
D. 在议会制国家,法律的制定以大多数人的意志和价值观为基础。
E. 只要有毒品存在,就有吸毒行为,尽管有法律禁止。
解析:本题并未出现明显的论证结构指示词,所以可以考虑通过“事实→事实评价”的方式寻找论证结构,再根据“但是”锁定本题关键信息,得到论证关系:吸毒从来没有在大多数中产阶级分子和其他一些守法的美国人中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社会性的行为→吸毒和酗酒有本质区别。解题重点(预判):吸毒不被人接受,便得到吸毒和酗酒有本质区别。可采用搭桥与补漏思路来保证吸毒和酗酒的差异确实存在,即酗酒被人认为可接受,迅速锁定A项。B项、D项既未提到吸毒,也未提到酗酒。与本题论证无关。C项,并未指出吸毒和酗酒的差异,显然不是题干论证的假设。E项,与本题论证无关。
参加某公司歌唱比赛的共有7个人。其中,3个人力资源部员工:张强、刘军、马亮。3个财务部员工:李军、赵敏、彭惠。1个生产部员工:夏雨。每次只能一个人上场,7个人上场的顺序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人力资源部员工不能连续上场,财务部员工也不能连续上场。(2)除非第三个上场的是李军,否则彭惠不能在李军之前上场。(3)彭惠必须在夏雨之前上场。(4)马亮必须在张强之前上场,张强必须在赵敏之前上场。
5.以下列出的是从第一到第七的上场顺序,哪项符合条件?(D)
A. 彭惠、马亮、夏雨、李军、张强、赵敏、刘军。
B. 李军、马亮、夏雨、彭惠、张强、赵敏、刘军。
C. 刘军、彭惠、马亮、李军、夏雨、张强、赵敏。
D. 李军、马亮、彭惠、刘军、夏雨、张强、赵敏。
E. 马亮、李军、张强、刘军、彭惠、夏雨、赵敏。
解析:
6.如果夏雨是第四个上场,以下哪项陈述必然为真?(B)
A. 李军是第一个上场。
B. 马亮是第二个上场。
C. 李军是第三个上场。
D. 马亮是第三个上场。
E. 张强是第三个上场。
解析:本题属于排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914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