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 > 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90

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90

本单篇文档共4849字,内容预览30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职业资格类教师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 章节练习 5999人下载
价格: 1.10 原价:¥8.80
收藏

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90

单项选择题

1.婴儿喜欢将东西扔在地上,成人捡起来给他后,他又扔在地上,如此重复,乐此不疲。这一现象说明婴儿喜欢( )。(C)

A. 玩东西

B. 抓握物体

C. 重复连锁动作

D. 手的动作

解析:重复连锁动作是半岁到一周岁婴儿的身体动作迅速发展的表现之一。

2.幼儿看见同伴欺负别人会生气,看见同伴帮助别人会赞同,这种体验是( )。(B)

A. 理智感

B. 道德感

C. 美感

D. 自主感

解析: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它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

3.认为清末民初中国幼教机构存在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出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的教育家是( )。(A)

A. 陶行

B. 陈鹤琴

C. 张雪门

D. 张宗麟

解析:陶行知认为清末民初中国幼教机构存在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出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

4.因用力过猛,导致幼儿的关节面脱离原来的位置,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属于( )。(D)

A. 骨折

B. 扭伤

C. 挤伤

D. 脱臼

解析:幼儿的关节韧带松,如用力过猛,可能造成关节面脱离原来的位置,局部疼痛,这就是脱臼。

5.以下( )不属于真实性评价。(D)

A. 基于观察的评价

B. 成长记录袋评价

C. 表现性评价

D. 基于游戏的评价

解析:真实性评价包括三种方式:基于观察的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现性评价。

6.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是在( )。(C)

A. 2~3岁

B. 4岁

C. 5岁

D. 7岁

解析:一般来说,3岁儿童能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岁能正确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

7.下列属于4~5岁幼儿具有的特征的是( )。(D)

A. 爱模仿

B. 个性初具雏形

C. 情绪作用大

D. 开始接受任务

解析: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幼儿同中班):①更加活泼好动,反应、动作等比过去更加灵活;②思维具体形象;③开始接受任务,能够执行大人的指令,有意性注意、记忆、想象有较大发展,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也体现了幼儿最初的责任感;④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8.下雨天走在被车轮碾过的泥泞路上,晓雪问:“爸爸,地上一道一道的是什么呀?”爸爸说:“是车轮压过的泥地儿,叫车道沟。”晓雪说:“爸爸脑门儿上也有车道沟(指皱纹)”。晓雪的说法体现的幼儿思维特点是( )。(C)

A. 转导推理

B. 演绎推理

C. 类比推理

D. 归纳推理

解析: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车轮在雨后湿地上留下的一道道痕迹和爸爸的皱纹有相似之处,晓雪根据爸爸告诉她那叫车道沟,从而推出爸爸脸上的皱纹也叫车道沟,所以属于类比推理。

9.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 )中发生的。(A)

A. 游戏情境

B. 语言情境

C. 社会情境

D. 家庭情境

解析:幼儿的社会范围小,社会交往大多都是在游戏中发生的。

10.儿童在2-3岁时,掌握代名词“我”,标志着儿童( )。(D)

A. 自我评价的萌芽

B. 自我体验的萌芽

C. 自我控制的萌芽

D. 自我意识的萌芽

解析:儿童在2—3岁时,掌握代名词“我”,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的身心状况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身体特征(如性别、相貌、健康状况等)、心理特点(如情绪特点、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等的意识。

11.电池、磁铁、放大镜、沙漏、天平等材料应投放在( )。(A)

A. 科学区

B. 木工区

C. 美工区

D. 语言区

解析:

12.儿童说“电报句”的年龄大约在( )。(B)

A. 半岁~1岁

B. 1岁半~2岁半

C. 2岁~2岁半

D. 1岁~1岁半

解析:电报句是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一般出现在儿童1岁半至2岁半左右,故选B。

13.小明去动物园看到假山一会儿说像狮子,一会儿又说像熊猫,一会儿又说像猴子,小明的行为体现了儿童心理特点的( )。(A)

A. 无意性

B. 情绪作用大

C. 有意性

D. 稳定性

解析:小明的行为体现了儿童心理活动的无意性的特点,无意性主要指的是儿童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1)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认识过程的无意性是指无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而自然地进行。主要是由客观事物的特点引起的。(2)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为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幼儿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比较好。反之,活动效果就比较差。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为随心所欲,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3)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6岁时,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14.对( )的掌握通常可以说明儿童的智力发展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D)

A. 动词

B. 名词

C. 形容词

D. 连词

解析:在幼儿的词汇中,掌握虚词(如因果连词)往往说明幼儿智力发展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

15.幼儿有吮吸手指的不良习惯.教师应( )。(A)

A. 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冲淡幼儿吮吸手指的欲望

B. 批评幼儿,告诉他这是不良习惯要改正

C. 悄悄地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4849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90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