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6
简答题
1.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
(1)提出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3)教学思想:提出“泛智教育”,即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5)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6)著作:《大教学论》,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
解析:
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育启示。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这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这要求教育要分阶段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上不搞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这要求教育要扬长避短。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解析:
3.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论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该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实质是经验。社会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中心,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解析:
4.何谓教学?中学教学有哪几项一般任务?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中学教学的一般任务有: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解析:
5.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如果没有知识,学生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和思考问题就没有根据,也就谈不上发展智力。离开知识这个前提条件,发展智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说,智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探索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
解析:
6.简述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读书指导法;
(4)讨论法;
(5)演示法;
(6)参观法;
(7)练习法;
(8)实验法;
(9)实习作业法。
解析:
7.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根据迈克卡等人1990年作出的分类,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种类型:
(1)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考虑的,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它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利用策略和人力资源利用策略。
解析:
8.意义学习需要哪些条件?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
从主观条件来看,
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解析:
9.如何保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1)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帮助中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3)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帮助中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5)让中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6)帮助中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解析:
10.简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5927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