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1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1

本单篇文档共5400字,内容预览30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职业资格类教师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章节练习 7173人下载
价格: 1.10 原价:¥8.80
收藏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1

简答题

1.简述巾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3)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4)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5)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2.简述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也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更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作出某些调整。

解析:

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配合与补充。

解析:

4.简述品德的特征。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征,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只有经常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和行为的统一。如果没有形成道德观念或道德认识,那么,即使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也不能说是有品德的。反之亦然。

解析:

5.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具有场独立方式的学生,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具有场依存方式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沉思型与冲动型。在解决问题中,沉思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冲动型的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3)辐合型与发散型。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的学生表现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特征。

解析:

6.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的累积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这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与演变,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前运算阶段(2一7岁)、具体运算阶段(7一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一15岁)。

解析:

7.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案,选择恰当的问题解决操作步骤。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解析:

8.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国教育者提出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对自己有信心;

②对学校生活有兴趣;

③喜欢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解析:

9.简述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特点。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特点主要有:

(1)以求助者为中心;

(2)将咨询看成是一个转变过程;

(3)强调求助者的主动性。

解析:

10.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

(1)定向性与顺序性;

(2)连续性与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解析:

11.培养和建设班集体,班主任需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培养和组建班集体,班主任需做的工作包括: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解析:

12.简述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540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1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