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拟试卷14
简答题
1.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对学生智、德、体其他方面的发展也起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
(2)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
(3)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美发展,具有提高形体美的健康性和艺术性的价值。
(4)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和技能的形成,具有技术美学的价值。
解析:
2.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在学习程序相同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识记材料越少,则忘得越慢。
(2)学习的程度。适当过度学习有助于对材料的识记。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最后呈现的材料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材料,而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
(4)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等也是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
解析:
3.简要分析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学习策略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解析:
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根据迈克卡等人1990年作出的分类,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种类型:
(1)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考虑的,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它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利用策略和人力资源利用策略。
解析:
5.简述人格的特征。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整体性。人格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个体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会出现适应困难。
(2)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除其发展和变化。在人的一生中,人格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3)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和环境造就了个人独特的心理特点。
(4)功能性。人格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工作和生活方式。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奋发拼搏,懦弱音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5)社会性。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高级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人格是个体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构成人的本质因素就是人的社会性。
解析:
6.简述讨论法及其要求。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解析: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2)缺点:
①难以因材施教;
②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缺乏灵活性。
解析:
8.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学习的情境性
学习的情境性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解析:
9.简述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1)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种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种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3)行为塑造法。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623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