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模拟试卷1
单项选择题
1.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 )。(C)
A. 避免损害
B. 避免纠纷
C. 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D. 获得赔偿
解析:教育法律救济的目的在于补救相对人受损害的合法权益,为其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护。
2.下列不属于教育行政法规的文件是( )。(B)
A. 《学位条例》
B. 《上海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
C. 《教学成果奖励条例》
D.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
解析:教育行政法规在内容上是针对某一类教育管理事务发布的行为规则,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事件和具体问题作出决定,在形式和结构上必须比较规范,在时效上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制定、审定、发布须经过法定的程序。B项属于地方性的法律法规。
3.以下不属于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特征的是( )。(B)
A. 法律性
B. 程序性
C. 特定性
D. 非诉讼性
解析: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具有法律性、特定性和非诉讼性的特征。
4.( )是教育行政复议的中心阶段。(B)
A. 受理
B. 审理
C. 决定
D. 执行
解析: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是:申请、受理、审理、决定、执行。其中,审理是中心阶段。
5.( )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B)
A. 纠纷的存在
B. 损害的发生
C. 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D. 侵权行为的发生
解析:任何法律上的救济,都要以损害的发生为前提,即使发生了侵权行为但没有造成损害,也不存在救济问题。因此,损害的发生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
6.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的教育法规属于( )。(C)
A. 教育法律
B. 教育行政法规
C. 地方性教育法规
D. 教育行政章程
解析: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专称。地方性教育法规只在该行政区域内有效,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7.教育法律关系不包括( )。(A)
A. 学校与家长
B. 学校与社会
C. 学校与学生
D. 学校与教师
解析:在教育领域内,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因为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故皆属于法律关系。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这体现了教育的( )。(A)
A. 全体性
B. 基础性
C. 发展性
D. 直接性
解析: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题干所述体现了教育的全体性。
9.依据我国相关法律,下列有可能成为行政诉讼被告的是( )。(C)
A. 某教育局局长
B. 某市市长
C. 某市公安局
D. 某乡镇党委书记
解析:行政诉讼的被告是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家机关,而不是国家机关的责任领导人。
10.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 )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D)
A. 校长
B. 学校负责人
C. 有关直接负责
D. 学校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负责人
解析: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学校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1.对民办学校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的是( )。(D)
A. 校长
B. 教职工代表大会
C. 学校工会
D. 学校董事会
解析:对民办学校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的是学校董事会。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的义务不包括( )。(D)
A. 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B.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
C.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D. 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D)
A. 保护学生权益
B. 保护教师权益
C. 保证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D.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条规定: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4.《中华人共和国教育法》的适用范围包括( )。(A)
A. 各级各类教育
B. 正规教育
C. 学校教育
D. 公立教育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
15.在我国,明确提出实行学生申诉制度的法律是( )。(B)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3条规定: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1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 )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D)
A. 新闻媒体
B. 经济利益
C. 社会团体
D. 宗教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8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7732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