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模拟试卷20
单项选择题
1.良好测验标准中显示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到的知识和能力程度的指标是( )。(A)
A. 效度
B. 难度
C. 区分度
D. 准度
解析:效度是指测验能准确测量到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程度。
2.在某次测验中,高水平学生得到了高分,低水平学生得到了低分,说明该测验的哪种质量指标高?( )(C)
A. 效度
B. 信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解析: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即测验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3.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
A. 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解析: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利用播放视频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这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4.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B)
A.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启发性原则
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题干所述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
5.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经常运用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张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B)
A. 循序渐进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因材施教原则
D. 启发性原则
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
6.教师在进行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D)
A. 激发兴趣
B. 引起注意
C. 丰富想象力
D. 分化概念
解析:变式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因此,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变式可以提高概括的成效,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对概念有更丰富、更深刻的认识。
7.在地理课上,地理老师用地球仪做教具进行教学,体现了( )教学原则。(B)
A. 启发性
B. 直观性
C. 巩固性
D. 循序渐进
解析:地球仪是直观教学中的直观教具。
8.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
A. 启发性原则
B. 量力性原则
C. 因材施教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解析: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9.《论语》中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的( )。(B)
A. 巩固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诱导的时机。
10.《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C)
A. 直观性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解析:这句话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
11.启发性原则的实质在于( )。(D)
A. 教师多提问,让学生多回答
B. 教师少讲,让学生多活动
C. 教师要讲深、讲透、讲全
D. 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质是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不能单纯从提问和讲授的多少来衡量。
12.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C)
A.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 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解析: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1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D)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解析:“习”和“温”是复习、巩固的意思,因此体现的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14.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体现了教学应遵循( )。(C)
A. 启发性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解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一句的意思是: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所以教师要按照顺序教学,学生要按照顺序学习,提倡的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15.(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7839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