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模拟试卷5
单项选择题
1.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D)
A. 遗传素质
B. 学校教育
C. 社会环境
D. 个体主观能动性
解析: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 )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C)
A. 遗传素质
B. 社会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解析: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观能动性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也随之逐渐增强,使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
3.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同,对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也各式各样,这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D)
A. 遗传素质
B. 家庭背景
C. 社会环境
D. 个体能动性
解析:外部环境一样的情况下,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不同,是因为学生本身的个体能动性不同。
4.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A)
A. 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 社会环境的要求
C. 教育要求的内化
D. 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解析: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5.小伟和小强是一对双胞胎,虽然每天一起生活、学习,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却大相径庭,这是因为他们的( )不同。(D)
A. 遗传素质
B. 家庭背景
C. 社会环境
D. 个体能动性
解析:题千中的双胞胎在遗传因素、成长环境和接受的教育方面都几乎相同,之所以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方面有较大差别,是由于他们的个体主观能动性不同。
6.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 )。(B)
A. 实践
B. 主观能动性
C. 教育
D. 训练
解析: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7.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是( )。(B)
A. 孟子
B. 荀子
C. 格赛尔
D. 威尔逊
解析: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需要外在力量加以调教。孟子、格赛尔、威尔逊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认为人的发展依靠人的本性和内在力量。
8.“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阶段性
D. 个体差异性
解析:“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意思都是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可见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特点。
9.个体心理通常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B)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互补性
D. 不平衡性
解析: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
10.个体身心发展的( )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A)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阶段性
D. 个别差异性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工作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
11.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解析: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教育必须顺应这些特点,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1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决定教育工作要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B)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稳定性
D. 个别差异性
解析: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3.人的发展需要经过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等时期,这表明人身心发展具有( )。(D)
A. 稳定性
B. 可变性
C. 差异性
D. 阶段性
解析: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4.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B)
A. 稳定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个别差异性
解析:童年期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采用直观教学。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15.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B)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个别差异性
D. 阶段性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16.“关键期”的存在表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的特征。(C)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7737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