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模拟试卷13
单项选择题
1.教师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 )。(C)
A. 逻辑思维
B. 抽象思维
C. 发散思维
D. 聚合思维
解析: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2.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由“大地”一词所想到的事物,是为了训练学生的( )。(A)
A. 发散思维
B. 推测与假设
C. 好奇心
D. 独立性
解析: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3.教师提问:“一个四边形,每边边长都是‘1’,面积是否是‘1’?”许多同学肯定地回答是“1”,刘晓翔却回答说:“如果把它压扁,变成一条线,面积就差不多成了‘0’。”这体现了发散思维的( )。(C)
A. 流畅性
B. 变通性
C. 独特性
D. 独立性
解析: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三个指标。其中独特性是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和独特的程度。刘晓翔说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这个答案是别人没有说出的、新异的、独特的,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独特性。
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D)
A. 直觉思维
B. 聚合思维
C. 逻辑思维
D. 发散思维
解析: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5.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 )。(C)
A. 聚合思维
B. 发散思维
C. 常规思维
D. 创造性思维
解析: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6.四岁的丽丽知道明明是自己的哥哥,但却不知道自己是明明的妹妹。这种现象体现了儿童思维具有下列哪种特点?( )(D)
A. 可逆性
B. 不守恒性
C. 自我中心性
D. 不可逆性
解析:思维的不可逆性指思维只能前推,不能后退。
7.“人云亦云”是缺乏思维的( )。(B)
A. 广阔性
B. 批判性
C. 深刻性
D. 灵活性
解析:思维的批判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接受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以确定正确与否。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
8.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景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C)
A. 无意记忆
B. 有意记忆
C. 再造想象
D. 创造想象
解析: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
9.吟咏“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时,仿佛看到了祖国江南秀丽的景色,这是一种( )。(B)
A. 记忆表象
B. 再造想象
C. 创造想象
D. 幻想
解析: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
10.赵明能够根据A>B,B>C,则A>C的原理,推出A、B、C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 )阶段。(D)
A. 感知运动
B. 前运算
C. 具体运算
D. 形式运算
解析: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处于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的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11.中学生晓波通过物理实验发现,钟表的摆动幅度不取决于钟摆的材料或重量,而是取决于钟摆的长度。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晓波的认知发展水平已达到( )。(D)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断
D. 形式运算阶段
解析:11~15岁的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题目中的晓波已是中学生,并且能够通过实验发现钟表的摆动幅度规律,说明晓波的认知发展水平已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12.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C)
A. 既定疑点
B. 理论假设
C. 刺激情境
D. 给定途径
解析: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13.初三学生小岩晚上在家复习功课,忽然灯灭了,他根据物理课上所学的知识,推测可能是保险丝断了,然后检查了闸盒里的保险丝。这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 )阶段。(D)
A. 发现问题阶段
B. 理解问题阶段
C. 提出假设阶段
D. 检验假设阶段
解析:“忽然灯灭了”为发现问题;“根据物理课上所学的知识”是对问题的理解、分析;“推测可能是保险丝断了”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假设;“检查了闸盒里的保险丝”为通过实践来检验假设。因此,小岩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到达了检验假设阶段。
14.有位学生已知道“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但在运算11+3×7=?时,还是把11与3加起来再乘以7,这是受( )影响表现。(A)
A. 定势
B. 逆向迁移
C. 正迁移
D. 水平迁移
解析: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此题属于定势的消极作用。
15.老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8221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