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试卷一 >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13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13

本单篇文档共29655字,内容预览35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司法类法律职业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试卷一 模拟试卷 3194人下载
价格: 1.60 原价:¥9.60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13

单项选择题

1.某企业的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致使发生重大的责任事故,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 10万以上的,其行为应如何认定?(   )(2)

A. 玩忽职守罪

B. 重大责任事故罪

C. 玩忽职守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并罚

D. 玩忽职守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择一重罪处罚

解析:本题考玩忽职守罪只能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

2.刘某是15岁的中学生,因迷恋电子游戏,在电子游戏厅老板赵某的唆使下,闯入附近居民家中行窃。刘某见该居民家中只有其女儿一人在家,遂起歹念,予以强奸,后逃离。对赵某的行为该如何处罚?(   )(2)

A. 刘某不应负刑事责任

B. 赵某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

C. 对赵某免除刑事责任

D. 对刘某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解析:本题考《刑法》第29条第一款规定的内容,“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3.孙甲制作、复制大量的淫秽光盘,除出卖外,还多次将淫秽光盘借给许多人观看。对其行为应如何处理?(   )(2)

A. 以传播淫秽物品罪从重处罚.

B. 以制作、复制、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和传播淫秽物品罪数罪并罚.

C. 以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从重处罚.

D. 以制作、复制、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处罚

解析:《刑法》第363条第1款规定了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第364条第1款规定了传播淫秽物品罪,二者在主体、客体、客观方面基本相同,关键区别在于构成前罪要求具有“牟利的目的”,而后罪则无此要求。另外,构成后罪,还要求达到“情节严重”,所谓“情节严重”,一般指多次传播,传播淫秽物品数量大,或者造成的影响和后果严重。而本题中,孙甲多次将淫秽光盘借给许多人观看,从题干中所用的“大量”、“多次”和“许多人”来看,出题者显然想用这些词语提示该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4.某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某日,某甲喝醉了酒,把某酒店老板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某甲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则某甲(   )。(8)

A.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B.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

C. 不负刑事责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D. 应当负刑事责任

解析:本题考《刑法》第18条第2款规定的内容,“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5.甲因行窃被失主抓住,为逃跑而与失主扭打在一起。此时,甲的朋友乙路过,即上前对失主拳打脚踢,致失主重伤。乙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4)

A. 构成盗窃罪共犯

B. 构成抢劫罪共犯

C. 构成故意伤害罪

D. 不构成犯罪

解析:乙属于事实认识错误,没有盗窃的故意,更谈不上转化为抢劫。

6.猎人甲某日在狩猎区打猎,在其欲射一野兔时,发现猎人乙在对面也欲捕杀该野兔,虽然甲知道自己枪法不准,但情急之下还是扣动扳机,结果致乙死亡。对乙的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8)

A. 甲对乙的死亡是过失

B. 是意外事件

C. 是不可抗力

D. 甲对乙的死亡是间接故意

解析:甲明知可能击中乙,仍放任该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间接故意是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7.甲乙两人发生争执,互相殴打。甲因身强力壮,几次将乙打倒在地,乙见自己打不过甲,从地上爬起来,夺路而逃,甲紧迫不舍。乙在无路可逃时,掏出匕首反身将甲刺伤。乙的行为属于(   )。(1)

A. 正当防卫

B. 防卫过当

C. 故意犯罪

D. 紧急避险

解析:乙逃跑时,互殴已经结束,刺伤甲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免受甲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8.某甲和某乙赌博,输给某乙3万元,某甲认为某乙“抽老千”作弊,不愿将钱给某乙,某乙为拿到这笔钱,将某甲打伤,将钱抢走。则某乙的行为属于(   )。(8)

A. 正当防卫

B. 紧急避险

C. 防卫过当

D. 故意犯罪

解析:为了保护非法利益而实行的防卫由于不具有防卫目的的正当性,不是正当防卫行为。

9.甲扬言要杀害乙的全家,乙报案后公安人员即尾随追赶,在通向乙家的公路上,将携带凶器的甲截获。甲的行为属于(   )。(1)

A. 犯罪预备

B. 犯罪中止

C. 犯罪未遂

D. 犯罪未遂

解析:甲正在为实施犯罪创造条件,属于犯罪预备。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第1款“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10.某甲与某乙有仇,一直在寻机报复。一天,某甲得知某乙独自在家,遂持尖刀朝某乙家走去。走到中途,被其匆匆赶来的儿子追上,告诉其母突然晕倒,不省人事,要某甲赶快回家。某甲遂随其子返回家中。某甲的行为构成(   )。(8)

A. 犯罪中止

B. 犯罪未遂

C. 不构成犯罪

D. 犯罪预备

解析:甲在主观上并未放弃犯意,但当时甲也尚未着手实施犯罪。

11.甲教唆乙去杀丙,乙同意并做好准备后,甲悔悟,并劝说乙放弃杀丙计划,乙不听,仍去杀死了丙。甲的教唆行为属于(   )。(1)

A. 犯罪既遂

B. 犯罪未遂

C. 犯罪中止

D. 犯罪预备

解析:本案中,甲只有自动且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才能成立犯罪中止。

12.某甲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去骗取钱财,共骗得财物5000多元。对某甲应当(   )。(2)

A. 定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

B. 定诈骗罪

C. 分别定伪造公文罪和诈骗罪,实行数罪并罚

D. 定伪造公文罪和诈骗罪,但后罪吸收了前罪

解析:伪造公文与骗取钱财之间是牵连关系,从一重罪处罚。其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犯罪的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

13.某甲和某乙有仇,欲杀某乙全家。某日深夜某甲身带自制土地雷和匕首闯入某乙家,先刺伤某乙,后连刺乙妻、乙女数刀,最后引爆土地雷。结果致某乙、乙妻死亡,乙女重伤。某甲的行为是(   )。(4)

A. 应定为数罪,按数罪并罚原则处理

B. 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断

C. 属于连续犯,按一罪从重处罚

D. 属于牵连犯,从一重罪处断

解析:甲基于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杀人行为,触犯同一罪名,是处断的一罪。即基于同一的或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构成犯罪的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

14.某甲原系某外国情报部门特工,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潜入我国内地,策动我武装部队人员进行武装暴乱,危害我国国家安全。某甲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   )(4)

A.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B. 煽动分裂国家罪

C. 武装暴乱罪

D. 武装叛乱罪

解析:武装叛乱的主体只能是中国公民,武装暴乱的主体主要是中国公民,也可以是外国人、无国籍人。

15.某公司电工甲,自恃技术熟练,在检修电路时不按规定操作,造成电路着火,使部分设备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29655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13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