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试卷一 >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16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16

本单篇文档共34471字,内容预览35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司法类法律职业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试卷一 模拟试卷 3424人下载
价格: 1.10 原价:¥7.00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16

单项选择题

1.针对《刑法》的适用范围,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4)

A. 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都适用我国《刑法》

B. 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我国《刑法》,但是在我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停靠的国家不认为是犯罪的除外

C. 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采用的是以属地管辖为主,属人管辖、保护管辖和普遍管辖为辅的原则

D. 我国《刑法》采用的是普遍管辖原则,即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只要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解析:本题涉及刑法的适用范围。我国采用混合原则;A项错误在于还包括除外情况如外交豁免;B项无除外情况;D项将犯罪结果地和发生地择一原则误认为是普遍管辖原则。

2.以下不属于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 )。(2)

A. 罪刑法定原则

B.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C.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 罪刑均衡原则

解析:本题涉及《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刑法》三大基本原则是《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罪刑均衡原则。

3.李二憨一日到邻村赴宴时醉酒,回家途中遇本村痴呆女孩傻姑,因酒乱性,将其奸淫,酒醒后后悔不已,到乡派出所投案,对李二憨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8)

A. 李二憨是由于醉酒乱性才奸淫傻姑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他的本意,也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其主观心态不是犯罪故意,因此他的行为只是一般违法,不应当认为是犯罪

B. 李二憨醉酒后在意识不清状态下实施的行为可以类比于间歇性精神病人的发病期实施的行为,这个时候他们都属于无行为能力人。根据《刑法》第18条无行为能力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因此李二憨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甚至连违法都算不上

C. 根据李二憨犯错后的悔改表现可以得知其对自己醉酒时的所作所为确实不知情,况且傻姑是痴呆者,感受不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李二憨的行为根本就没有造成危害,没有受害者不具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就不是犯罪

D. 李二憨应当对其醉酒时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解析:本题涉及刑事责任。《刑法》规定,醉酒的人应对其醉酒时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4.司机小王,由于曾在特警队中训练过特技驾驶,对自己的开车技术深信不疑。且自恃技术高超,经常做些“高难动作”,从未失手。一日途经一渡口时,为向朋友炫耀,违反渡口汽车应顺跳板缓行驶上渡船的规定,企图不经跳板直接从岸边“飞车上船”,结果导致汽车上船时造成渡船倾覆,小王的主观过错是( )。(8)

A. 间接故意

B. 意外事件

C. 疏忽大意的过失

D. 过于自信的过失

解析:本题涉及对犯罪故意过失的理解。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为过于自信的过失,本案中小王自恃技术良好,是过于自信。

5.某甲是铁路扳道员,在调车作业完毕后,由于粗心没有把线内的道岔恢复定位,以致后一次列车驶入异线,发生与其他机车相碰撞伤亡事故,甲的心理态度是( )。(2)

A. 直接故意

B. 疏忽大意过失

C. 过于自信过失

D. 间接故意

解析:本题涉及对犯罪故意过失的理解。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是疏忽大意的过失,本案中“粗心”说明预见的义务性的空白性。

6.根据刑法第20条前两款的规定,_____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_____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否则就会造成新的不法侵害。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进行“防卫”的,属于____;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后,进行“防卫”的,属于_____。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____;关于____的罪过形式,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______不是独立罪名,应根据其符合的犯罪构成确定罪名;对于_____,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这段话的空格中:(8)

A. 2处填写“正当防卫”,5处填写“防卫过当”,1处填写“假想防卫”

B. 2处填写“正当防卫”,4处填写“防卫过当”,1处填写“假想防卫”

C. 3处填写“正当防卫”,5处填写“防卫过当”

D. 3处填写“正当防卫”,4处填写“防卫过当”,1处填写“假想防卫”

解析:本题涉及正当防卫。根据《刑法》第20条的规定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不难得出本题的结论。

7.张某系公安人员,一日着便衣执勤,车上遇劫匪有5人且持有凶器,便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以未能站出来制止劫匪的行为,致使多名旅客伤亡且财物被劫,张某的行为属于( )。(8)

A. 正当防卫

B. 紧急避险

C. 不构成犯罪

D. 不作为犯罪行为

解析:本题涉及紧急避险。紧急避险不适用负有责任的人员,本案中张某系公安人员责任就是制止犯罪;其不履行法定义务,构成不作为犯罪。

8.赵某欲毒杀萧某,萧某中毒后,腹痛难忍,赵某见状,顿生悔意,急将解药给萧某服下,并将其送往医院,但萧某因抢救无效仍然死亡,赵某的行为属于( )。(8)

A. 犯罪预备

B. 犯罪未遂

C. 犯罪中止

D. 犯罪既遂

解析:本题涉及犯罪未完成状态。犯罪中止要求犯罪后犯罪结果未发生之前阻止结果的发生,有明显效果,而本案中萧某仍然死亡,犯罪结果还是发生了,故是犯罪既遂。

9.甲爱好游泳,且技术高超,一日,甲声称愿帮助乙学会游泳,乙欣然答应。甲遂将乙带到河流深水处去游,在乙刚学会游时,甲即弃之不顾,独自游回河岸,乙无力游回,面临被淹死的危险状态,甲能够援救却不援救,致使乙被淹死。此时,站在河岸上旁观的丙,游泳技术很好,完全能够及时援救乙,但丙不认识甲乙两人,不愿跳入河中救人。本案中,甲和丙的行为( )。(2)

A. 构成共同犯罪

B. 甲的行为构成犯罪,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C. 均不构成犯罪

D. 应分别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解析:本题涉及不作为。有作为义务的人不作为才构成不作为犯罪,如本案甲因先前行为而有了作为义务;丙无作为义务,而又不与甲有共同犯罪意图,丙不构成犯罪。

10.甲伪造某国家机关公函和进城户口专用章,对想办理“农转非”手续进城的人进行诈骗,共骗得人民币9000余元,甲所实施伪造国家机关的公文印章的犯罪与诈骗犯罪的关系应为( )。(4)

A. 结合犯

B. 继续犯

C. 牵连犯

D. 想象竞合犯

解析:本题涉及一罪与数罪。伪造国家机关的公文印章的行为是手段行为,诈骗罪是结果行为,运用犯罪手段实施犯罪又构成他罪,具有牵连关系,是牵连犯。

11.关于单位犯罪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4)

A. 单位构成犯罪,必须是由我国《刑法》明文加以规定

B. 我国《刑法》中,单位不能成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犯罪主体

C. 单位犯罪的规定最早出现于17世纪英国的刑法中,而我国则是在1997年《刑法》中首次加以规定

D. 只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而合伙组织.个体工商户等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解析:本题涉及对单位犯罪的理解。单位犯罪是指由我国《刑法》明文加以规定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犯罪的主体限定于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合伙组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单位犯罪早在17世纪英国的《刑法》中就有规定,我国1987年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34471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16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