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护士专业实务(中医护理基础)模拟试卷2
A1型题
1.论治的主要依据是(E)
A. 病
B. 病位
C. 病性
D. 病因
E. 辨证的结果
解析:
2.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和(E)
A. 胆
B. 三焦
C. 小肠
D. 胃
E. 肾
解析:
3.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为(D)
A. 虚实关系
B. 相生关系
C. 相克关系
D. 阴阳表里关系
E. 连带关系
解析:
4.脾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A)
A. 运化水谷
B. 生成津液
C. 生成气血
D. 宣发肃降
E. 外举清气
解析:
5.肝开窍于(A)
A. 目
B. 耳
C. 口
D. 鼻
E. 舌
解析:
6.主宰生长发育功能的脏腑为(E)
A. 心
B. 肝
C. 脾
D. 肺
E. 肾
解析:
7.中药的四气为(C)
A. 是指中药的四种特殊气味
B. 寒凉药具有散寒、助阳的作用
C. 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D. 是指中药的辛、咸、甘、苦四种味道
E. 温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解析:
8.中医学中,广义的“精”是指(C)
A. 血
B. 津液
C. 一切精微物质
D. 生殖之精
E. 脏腑
解析:
9.六淫的概念是(C)
A.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
B. 内风、内寒、内暑、外湿、外燥、外火
C.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D. 内风、内寒、内暑、内湿、内燥、内火
E. 外风、外寒、外暑、外湿、外燥、外火
解析:
10.六淫致病中,性属“黏滞”的病邪为(D)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解析:
11.风邪的特点(D)
A. 易伤阳气
B. 火易耗伤津液
C. 燥易伤肺
D. 善行而数变
E. 易致肿疡
解析:
12.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是(B)
A. 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
B. 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C. 治疗效果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标准
D. 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E. 只有通过正确的辨证和治疗,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解析:
13.八纲辨证是指:表里、寒热、虚实、和.(E)
A. 浮沉
B. 盛衰
C. 润燥
D. 正邪
E. 阴阳
解析:
14.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为(B)
A. 咳嗽是否伴有咳痰
B. 寒热症状、内脏症候是否突出
C. 头身疼痛与否
D. 舌象的变化
E. 出汗量之多少
解析:
15.下面属虚证的临床症状为(B)
A. 体质多壮实
B. 精神萎靡,虚证者声低息微
C. 声高气粗
D. 胸腹按之疼痛,涨满不减
E. 脉象有力
解析:
16.患者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常见于(C)
A. 里实寒证
B. 阴虚或气虚发热
C. 外感病的表证阶段
D. 少阳病和疟疾
E. 实热证
解析:
17.询问汗的有无,可以判断感受外邪的性质和卫阳盛衰,表证有汗常见于(C)
A. 多属外感寒邪所致的伤寒表实证
B. 外邪人里的里热证
C. 外感风邪所致的中风表虚证,或为外感风热所致的表热证
D. 里热炽盛
E. 阳气不足,蒸化无力所致
解析:
18.中药消食药的服用时间应是(B)
A. 饭前服用
B. 饭后服用
C. 两餐间服用
D. 清晨服用
E. 睡前服用
解析:
19.中药缓下剂的服用时间应是(B)
A. 饭前服用
B. 睡前服用
C. 饭后服用
D. 清晨服用
E. 两餐间服用
解析:
20.引导病邪或有害物质,使之从口涌吐的方法为(C)
A. 汗法
B. 下法
C. 吐法
D. 和法
E. 清法
解析:
21.呕吐患者正确服用中药的方法为(C)
A. 大剂量服用
B. 吐后立即服用
C. 小量频服
D. 吐前服用
E. 昼夜不停服用
解析:
22.为防止中草药变性,影响疗效,煎药用具不宜选(D)
A. 砂锅
B. 瓦罐
C. 搪瓷罐
D. 铁锅
E. 不锈钢锅
解析:
A2型题
患者,男性,30岁。于1天前因受凉,自感恶寒,头身疼痛,有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等症状,舌苔薄白,遂就诊。
23.护士应判断该病属于(A)
A. 表证
B. 里证
C. 寒证
D. 热证
E. 半表半里证
解析:
24.医生为该患者开了3服汤药,护士给患者讲解煎药时间,第一煎、第二煎每服药在沸后各应(C)
A. 煮30分钟,煮25分钟
B. 煮40分钟,煮20分钟
C. 煮20分钟,煮15分钟
D. 煮60分钟,煮50分钟
E. 煮80分钟,煮30分钟
解析:
25.服药时的注意事项(C)
A. 凉服
B. 少饮水
C. 温服,服药后加盖衣被,使微汗出
D. 出汗后立即洗浴
E. 服药后可进一些冷饮
解析:
有3名小学生先后出现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经辨证分析,中医诊断为痄腮。
26.导致痄腮发生的原因是(B)
A. 六淫
B. 疠气
C. 七情
D. 饮食
E. 劳倦
解析:
27.护理上采取呼吸道隔离直至腮腺完全消肿后1周,护士在宣教时,告知患者行此措施的依据为(E)
A. 发病急骤
B. 病情较重
C. 症状相似
D. 学龄儿易发病
E. 易于流行
解析:<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4143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