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3
材料分析题
1.星期二的早上,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王老师走进教室,笑容满面地对同学们说:“大家看,外面的雪景多漂亮!今天这节语文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好好玩一下吧!”学生们欢呼雀跃,奔向门外。他们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在讨论雪花的形状、特点,王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观雪、玩雪,即兴吟诗作对……下课时间快要到了,王老师召集大家说:“下午作文课的任务是写一篇记叙文,我相信大家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后来,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作文。
问题:请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教学行为。
教育观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王老师在进行作文课前让同学们走进大自然亲身体验,通过细致观察,直观感知,独立地分析、探索来实现写作的目标,用实践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如何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自然知识、写作技能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解析:
2.材料:
一位作家在自传中写道: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时间就在作业本上写自己稚嫩的作品,积累了几个月之后,我挑选了一篇自己写的小说,忐忑地来到语文老师王华的办公室。
王老师看了一下小说的题目,问道:“我没有布置你们写小说啊?”
我小心翼翼地说:“这是我自己写的,我想寄到杂志社去,说完,就涨红脸站在旁边,等着老师批评。要知道我的语文成绩并不突出,上次老师布置的议论文也没有写好。”
王老师并没有嘲笑我,而是认真地对我说:“你把本子放在这里我好好地读一下。”
两天后,王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翻开习作本,我看到里面的错别字已经被他改过来了,他用商量的口吻对我说:“这篇小说的主题很好,不过我觉得换成第一人称来说似乎更好。”接下来他就小说写作的结构安排,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等问题进行了指点,并微笑着鼓励我说:“我觉得你的思维很活跃,坚持写,一定会写出很优秀的作品。”
有了王老师的鼓励,我对写作兴趣更浓了,可是我爸妈并不理解,他们总觉得写小说是不务正业,我为此很苦恼,王老师知道了,多次专门到我们家来,耐心地跟我父母分析我的兴趣爱好,人生梦想。慢慢地,爸妈也支持我走写作这条路了……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评析材料中王老师的教育行为。
王老师的做法遵循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值得学习的。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材料中面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并没有嘲笑他,而是耐心地帮助他修改作文,并且鼓励他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
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教书育人。材料中教师不单单传授学生学科知识,还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理想,对学生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
最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爱岗敬业。材料中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家长不同意他写作,多次耐心劝说家长,说服家长支持孩子的理想,体现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综上,教师在教学中关爱和爱护学生,鼓励支持学生的理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每一个教师学习。
解析:
读书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尽管它不见得严密紧凑,但总是个有脉络可寻的总体,我们可赖它向某种体系开展,比起看书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为什么呢?因为后者的思想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来,属于别人的体系,别人的色彩。不像自己思考的人,把自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合成一个总体。脑子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然杂陈,显得混乱不堪,这种思想的过度拥挤状态,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所以,从健全的理解力和正当的批判力等方面来说,这类人远不如那些所学无几的人。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他们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对于某地或某国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是甲地和乙地是如何联络的,人文、物产、习俗又是如何等等,则说不上来。反之,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事实或传说和事物的总体关系等,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摘编自叔本华《读书与思考》)
问题:
3.简要概括作者在文段中提出的观点。
人要善于思考,才能有所创新,并具有自己的思想体系。
解析:
4.结合作者对读书与思考的关系的阐述,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读书,是一种成长,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有所进步。思考,是一种创新,我们要不断思考,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如果能将“活读书”与“勤思考”相结合,才能实现读书的真正意义。
我们可以热爱读书,凶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伏尔泰说过“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但是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思考。书籍的世界千姿百态,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一味地咀嚼,要真正消化到灵魂深处。
没有战略的读书叫享受,有战略的读书叫学习;没有思考的渎书叫看字,有思考的读书叫沟通。读书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我们个人的成长以及事业的发展。
解析:
5.材料:
有一天,我请学生读课文,只有四名学生举手,我说:“杨萌你读。”她大大方方地读起来。等她坐下后,我说:“还有谁愿意读?”一个举手的都没有了,是什么原因呢?
课后,我专门就这一现象与学生聊起来。一位学生说:“老师,您每堂课提问,总是先叫杨萌,我们这些无名小卒没有她答得好,就不想回答了。”我恍然大悟,是啊,让杨萌先回答问题已成习惯。她的语文功底好,回答问题准确严密、简洁利落。
下午,我组织了一次“为老师出主意”的班会。大家畅所欲言,我详细记录大家的想法,收获了好多方法。我还请大家通过打电话、发信息、发邮件等形式继续给我提建议。
在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3689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