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6
材料分析题
材料:冯亮和丁明是初二的学生,最近两个都有些心事。于是,凑在一起聊天……
冯:你说咱们已经快要和爸爸一样高了,可父母还老把我们当小孩看,什么都管。
丁:可不是吗?吃饭要管,穿衣服要管,去哪玩也要管,放学回家稍晚就唠叨个不停……真烦!有时他们让我做什么,我偏不听他们的话。
丁:最近一段时间,我情绪似乎失控了。今天的课堂演讲,我紧张得要命,生怕在老师同学面前出丑。
冯:我发现了,你脸都红到脖子根了。
丁:不光这个,有时高兴起来,我就跟飞上天似的,觉得无所不能,可是难过起来,又像被打入了18层地狱……
冯:我也一样,就比如每次女同学打招呼,我都莫名地心中加速,想说既紧张又害羞,以前不是这样。
丁:有时候也会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形象不好,譬如不够帅之类的。
冯:还有不够优秀,能力不够强等。特别希望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个聪明有实力的人。
丁:我特别理解你,这种感觉我也有,而且特想跟人倾诉,但就是不知道该跟谁说。
1.上面两位同学的对话,反映了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哪些特点?
①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表现在有主见、注重同学和老师的评价;自我评价更加全面,从关注生理的自我(关注身高、外貌)向心理的自我转变(关注自己的烦恼、感受),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体验深刻,成人感显著增强,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独立于父母,产生反抗心理;心理上出现闭锁性,很多事情难以启齿,无从倾诉;自我体验更复杂、深刻。②情绪情感的两极性特征:强烈、狂暴和温和、平静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并存。
解析:
2.作为老师,你会对他们提出哪些建议?
建议如下: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词语、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种过渡的情景,即从不紧张到稍微有些紧张,最后再到很紧张,使学生积累各种情景下的情绪体验,这样就能做到“临场不乱”。③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由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解释,所以容易遭受挫折。
解析:
材料:小林进入初中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时,他经常把“这是老师说的”挂在嘴边。现在,他经常跟同学一起讨论书本以及老师的一些观点,觉得书本上和老师的很多观点不合理,经常以独立批判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所给出的建议,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一个问题或观点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老师觉得小林有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原理恰当地加以运用,看待问题有点片面,对一些观点的怀疑和批判缺乏充足的论据。
问题:
3.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林思维变化的特点,提出促进小林思维发展的建议。
初中生的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在运用假设、逻辑推理以及运用逻辑法则三个方面。另外,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初中生的思维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这一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的自我中心的出现。案例中小林由小学时期认同教师所说的,转变为初中时期和同学一起讨论知识甚至批判、争执,这是其思维批判性的表现。由老师对小林的描述可以看出,小林的思维也表现出片面性。
针对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育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2)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思维。
(3)从动手实践到抽象理论。
(4)要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
(5)加强实际逻辑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解析:
材料:
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个实验:将两块萝卜分别浸泡在两个装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浸泡后取出并观察萝卜的变化。结果发现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变蔫了,而泡过清水的萝卜变水灵了。张老师用右方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失去水分,泡过清水的萝卜吸收水分。
4.张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张老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首先,张老师在讲解植物吸水时,先安排同学们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萝卜在清水和浓盐水中的变化,这体现了实验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其次,张老师用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通过老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结果,这体现了演示法。
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再次,张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萝卜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通过问答的方式使学生明白知识原理,体现了谈话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最后,张老师布置了小组讨论,通过学生自己发表建议和看法,体现了讨论法。
解析:
5.张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张老师在教学中贯彻了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张老师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和用示意图演示实验结果都是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遵循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张老师通过学生提问等方式,让学生积极的思考,最终明白了植物吸水的原理,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张老师布置的小组讨论问题既是知识的应用,也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
解析:
材料:尼克·胡哲于1982年出生于澳大利亚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5321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