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模拟试卷15
辨析题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正确。理由: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是认识主体(学生)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解析:
2.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错误。理由: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在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一个人只有在产生了正确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才会以情感为指导产生强烈的道德意志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而非道德意志。
解析:
3.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正确。理由: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与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马卡连柯的这句话正是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体现和要求。
解析:
4.赫尔巴特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的标志。
解析:
5.备课就是写教案。
错误。备课包括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即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备学生即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的情况;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备教法即设计教学方法,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促进他们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故题干说法错误。
解析:
6.有了科举制度就有了班级授课制形式。
错误。科举制度在隋朝开始施行。而班级授课制是清朝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的,故题干表述错误。
解析:
7.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和道德的平均发展。
错误。全面发展并非平均发展。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凋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解析:
8.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正确。因为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因此,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解析:
9.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
错误。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而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是一回事。题干叙述错误。
解析:
10.依据斯金纳的观点,正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而负强化则降低反应的概率。
错误。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可见正负强化均是通过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故题干描述错误。
解析:
11.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正确。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解析:
12.人们由于飞鸟的启发发明了飞机,这说明了原型启发的作用。
正确。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原型。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题干所述即为原型启发的例子,故正确。
解析:
13.从迁移的性质来看,倒摄抑制属于逆向负迁移。
正确。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内容对先学习的内容的阻碍和干扰作用。在迁移中,根据迁移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起促进作用,负迁移起阻碍作用。又根据迁移时间顺序,先学习的内容对后学习的内容的影响是顺向迁移,反之则是逆向迁移。倒摄抑制既符合时间上的倒序性,又符合消极影响,因此属于逆向负迁移。
解析:
14.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格言作为座右铭以自励、自律,使其获得教益的德育方法是环境陶冶法。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题干中所阐述的是个人修养法。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积极转化的一种德育方法。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解析: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2612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