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模拟试卷23
辨析题
1.备课就是备教材。
错误。理由:备教材仅仅是备课的一方面,备课时还需要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种计划。
解析:
2.桑代克的“试误学习\\
正确。理由:桑代克的“试误学习”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应的形成是对于同一学习现象的不同解释。本质没有差别。
解析:
3.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仅仅强调了学生的体育和美育教育,而忽视了智育、德育与劳动技术教育。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解析:
4.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习中建立起来的。
正确。因为原有经验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
解析:
5.在所有的精细加工策略中,列提纲和利用图形是比较有效的促使学生学习的方法。
错误。列提纲和利用图形、表格是组织策略,不是精细加工策略。
解析:
6.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错误。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它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要遵循的实现的总要求,是人才培养最根本的质量规格。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在国家教育目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同,形成的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故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是同一概念。
解析:
7.陈述性知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错误。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解析:
8.陈述性知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错误。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解析:
9.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
错误。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对加快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低估遗传、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而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是不正确的。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成熟、教育与个体实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一名聋哑人是不能成为歌唱家一样,要想在某一领域有所发展,首先要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发展环境、个人主观努力,再辅以适当的教育,才可能实现。
解析:
10.组织教学仅仅是在上课开始时进行。
错误。组织教学不仅仅只在上课开始时进行,它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始终直到课后,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课堂纪律情况。
解析:
11.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贯彻长善救失原则。
正确。
解析:
12.从迁移的性质来看,倒摄抑制属于逆向负迁移。
正确。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内容对先学习的内容的阻碍和干扰作用。在迁移中,根据迁移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起促进作用,负迁移起阻碍作用。又根据迁移时间顺序,先学习的内容对后学习的内容的影响是顺向迁移,反之则是逆向迁移。倒摄抑制既符合时间上的倒序性,又符合消极影响,因此属于逆向负迁移。
解析:
13.组织教学仅仅是在上课开始时进行。
错误。组织教学不仅仅只在上课开始时进行,它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始终直到课后,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课堂纪律情况。
解析:
14.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个体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最终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抵制负面消极影响,将各种积极正面的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2289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