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模拟试卷6
辨析题
1.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
错误。理由: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个体主观能动性。故根据题干中描述的情况就认为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是有失偏颇的。印染工的较强的辨色能力和酿酒老工人敏锐的鉴别洒质的能力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而形成的结果。
解析: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错误。理由:新课程倡导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解析:
3.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错误。理由: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分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题的表述过于绝对。
解析:
4.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正确。理由: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惩罚则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效果。
解析:
5.德育与品德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因此,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过程无关。
错误。理由: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德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活动。因此,品德是心理概念,德育是教育概念,二者是有区别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二者之间毫无关联。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看,德育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是密切相关的。
解析:
6.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途径。
正确。理由: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这决定了各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途径。
解析:
7.组织教学仅仅是在上课开始时进行。
错误。组织教学不仅仅只在上课开始时进行,它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始终直到课后,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课堂纪律情况。
解析:
8.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可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
解析:
9.德育原则也叫德育规律,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错误。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原则则带有主观色彩,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制定或提出的。正确的原则必然反映了客观规律的要求,但不等同于客观规律。
解析:
10.在教学的任务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核心
错误。教学的任务包括: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与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其中,前二三项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力是核心,发展体力是保证,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科学世界观是方向,都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当然,各门学科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又各有自己的重点。
解析:
11.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错误。因为教育现代化不但包括学校设施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教师队伍、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教育设施现代化的观点是片面的。
解析:
12.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会妨碍学生的主体地位。
错误。题干所述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当好学习的组织者、教学互动的指导者和解决问题的弓I导者,两者并不矛盾。
解析:
1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个体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最终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抵制负面消极影响,将各种积极正面的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
1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劳动的长期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这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等心理特征决定的。在示范性要求之下,教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解析: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2875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