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模拟试卷5
辨析题
1.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错误。理由: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从狭义上说,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由此可见,不管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都是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但是,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可能是自发的,只有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方可称之为教育。因此,不是所有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解析:
2.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错误。理由: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指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解析:
3.由于教学活动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错误。理由: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现成的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与公式所组成的系统,是一种偏于理性的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感性认识,以便把偏于理性的书本知识和偏于感性的个人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
解析:
4.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可看到。
正确。理由: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因此,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可看到。
解析:
5.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错误。理由:根据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在品德的发展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因此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遵循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解析:
6.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负强化和惩罚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提出来的。强化的意义在于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惩罚的意义在于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是两者在本质上的区别。
解析:
7.正迁移就是顺向迁移,而负迁移就是逆向迁移。
错误。学习迁移是依据不同的内容而分类的。正迁移、负迁移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划分的,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是根据迁移的方向不同而划分的,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所以说正迁移就是顺向迁移的说法不全面,正迁移可以是顺向迁移也可以是逆向迁移;而负迁移同样可以是顺向迁移也可以是逆向迁移。
解析:
8.有了科举制度就有了班级授课制形式。
错误。科举制度在隋朝开始施行,而班级授课制是清朝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的,放题干表述错误。
解析:
9.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错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生理基础,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
解析:
10.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错误。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解析:
11.政治制度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正确。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是有关系的,正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民主政治对教育权利的保障。非正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则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专制政治对教育权利的践踏。
解析:
1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在教育中依然适用。
正确。这一理论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个体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解析:
13.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规模具有决定作用。
正确。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解析:
14.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
正确。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解析: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2782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