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2018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

2018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

本单篇文档共13760字,内容预览30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职业资格类教师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真题试卷 960人下载
价格: 1.10 原价:¥8.00
收藏

2018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

单项选择题

1.在一份中国考古报告中写道:“陶器,除支座外,均为以稻草茎叶、稻壳为羼和料的夹碳黑陶。”由此可推断出土这种陶器的遗址是( )。(C)

A. 北京人遗址

B. 半坡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山顶洞人遗址

解析:河姆渡人掌握水稻种植技术并将稻草、稻壳用于夹碳黑陶的烧制,这和题干中对陶器的相关描述一致,C项正确。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均属于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不会制作陶器,排除A、D两项。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是彩陶,排除B项。

2.《汉书》载:“诏贤良曰:‘……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文中的“朕”指的是( )。(D)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解析:题干引用《汉书》的内容说明“朕”对熟悉古今政事、能够撰文回复问题的贤良人士的器重,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受到重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活跃在汉武帝时期,所以题干中的“朕”指的是汉武帝。

3.在历史上,自率部曲百余家,冶铸兵器,渡江作战,收复黄河以南失地的事件是( )。(A)

A. 祖逖北伐

B. 桓温北伐

C. 张浚北伐

D. 岳飞北伐

解析:东晋初年,祖逖率领部曲(属于私人武装)渡过黄河进行北伐,在民众的支援下收复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这与题干中的信息相符,A项正确。东晋时期的恒温北伐、南宋初期的张俊北伐和岳飞北伐都没有达到收复黄河以南失地的目的,B、C、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4.农业著述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历史文献属于该分类的是( )。

①《沟洫志》②《齐民要术》

③《水经注》④《汜胜之书》(B)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沟洫志》是《汉书》“十志”中的一篇,记述汉朝及其之前的水利工程和治水策略,涉及防洪、航运、灌溉等方面,属于农业著述的范畴。《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贾思勰撰写的农学著作,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副业加工有详细记载。《汜胜之书》是西汉时期汜胜之撰写的农业著作,是对当时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①②④符合题目要求。《水经注》是北魏时期郦道元撰写的地理学著作,详细记述我国河流的水文情况,不是农业著作,③不符合题目要求。

5.唐朝科举制度中最重要的两科是( )。(A)

A. 明经、进士

B. 秀才、进士

C. 明经、明法

D. 明法、明书

解析: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的考试科目有明经、明法、明书、秀才、进士等科目。明法、明书是专门知识的科目,不被重视。秀才科要求太高,后来逐渐停试。唐朝科举制度中最重要的两科是明经和进士。

6.苏轼诗曰:“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下列书法作品中为“颜公”创作的是( )。

(B)

A.

B.

C.

D.

解析:苏轼话中的“颜公”指的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的书法特点是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有《多宝塔碑》。根据B项图片中的碑刻内容和书法风格可知该碑刻作品为《多宝塔碑》。

7.两宋时期,风俗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其主要原因是( )。(A)

A.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程朱理学影响的扩大

C. 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

D. 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

解析:两宋时期,坊市制度被打破,商业经营环境较为宽松,城市商品经济获得发展。这种情况促成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壮大。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以市民生活为主题的风俗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

8.《新元史》记载:“上自中书省,下逮郡县,亲民之吏,必以蒙古人为长,汉人南人贰之。”此处的“汉人”指的是( )。(D)

A. 所有的汉族人

B. 随蒙古人西征的汉族人

C. 原南宋统治下长江以南的汉族人

D. 原辽、金统治下的汉族人及契丹、女真族人

解析: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将全国居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蒙古人为第一等级,享有各种特权。色目人指我国西部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和中亚、西亚的各族人。汉人指淮河以北原辽、金统治下的各族人民,以及四川、云南两省的人,如汉族人、女真人、契丹人。南人指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人。

9.古代中国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这位思想家是( )。(C)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黄宗羲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该思想家强调个人关于孝悌的实践先于对孝悌的认识,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观点。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倡“知行合一”,C项符合题目要求。

10.史学家黄仁宇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下列使战胜国感到最不满意的是( )。(D)

A. 中国赔款数量太少

B. “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C. 鸦片贸易未合法化

D. 中国市场开放程度有限

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我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英国商品进入我国。由于受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在我国销售不畅,导致英国认为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中国市场开放程度有限。

11.《全球通史》中写道:“(西方的)入侵在各个领域都达到很大的规模,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所说的“重大的变革”指的是( )。(B)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护国运动

解析:根据“(西方的)入侵在各个领域都达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376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2018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