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试卷35
单项选择题
1.俗话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下列选项中,与该俗语蕴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 )。(A)
A.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B. 情人眼里出西施
C. 上梁不正下梁歪
D.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解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体现了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A项,“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比喻一个很小的困难却使一个很大的事情无法进行,无法完成,与题干俗语蕴含相同的哲学道理。B项,“情人眼里出西施”体现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CD两项都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2.“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种观点属于( )。(B)
A. 辩证否定观
B. 形而上学否定观
C. 诡辩论
D. 唯心论
解析:与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3.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这是因为( )。(B)
A.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C.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转化
D. 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解析:A项错误,B项正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思想即世界观,行为即在世界观下采取的方法、行动,思想决定行为,是因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CD两项错误,题干表述没有强调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相对独立性。
4.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下列关于道德本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
B. 道德不是神的启示,对社会经济关系起着决定作用
C. 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故而仅受经济关系制约
D. 道德不是先天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人性的自然表现
解析: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说明道德的本质,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用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从道德和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联系出发,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不是先天固有的“善良意志”,不是神的启示,也不是人性的自然表现,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它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道德本质上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起着决定作用。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A.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C.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
解析: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是从各方面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6.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你讲那些内容我们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那是因为你们仅仅是知道了,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位企业家的话表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C)
A. 社会性
B. 历史性
C. 直接现实性
D. 能动性
解析:学员“仅仅是知道了”,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付诸实践,自然难以获得成功。成功的企业家通过“知行合一”,通过具体的行动、具体的实践活动去改变现实,取得了成功,这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体现。
7.我国存在着诸如空气在净化中污染、水土在治理中流失、机构在精简中膨胀、教育在减负中增压等现象。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 )。(A)
A. 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B.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 实践和认识既对立,又统一
D. 矛盾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解析:A项正确,本题的关键词为“净化、污染”“治理、流失”“精简、膨胀”“减负、增压”。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矛盾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表明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B项错误,从题干中不能看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相关表述。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实践、认识的相关描述。D项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8.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们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9.“性善”“性恶”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对立的概念,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天生是善良的还是恶的。下列话语中,属于性恶论的是( )。(B)
A. 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 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昧,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C.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D. 仁义忠信,乐此不倦,此天爵也
解析:孟子主张性善论。ACD三项均是性善论的言论。与孟子相对立的是荀子,他提出了性恶论。“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恶论的言论。荀子认为人生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
10.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是政治上清醒和坚实的基础。这其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C)
A.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 认识对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8749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