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法律硕士(法学)综合课 > 法律硕士(法学)综合课中国法制史(绪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试卷4

法律硕士(法学)综合课中国法制史(绪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试卷4

本单篇文档共6590字,内容预览30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考研类专业硕士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法律硕士(法学)综合课 章节练习 5383人下载
价格: 1.10 原价:¥8.80
收藏

法律硕士(法学)综合课中国法制史(绪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试卷4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制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D)

A. 宗法与政治高度结合,造成了家国一体、亲贵合一的特有体制

B. 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融发展

C. 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成为法律的重要内容和精神

D. 调处适用所有的案件

解析:调处适用的对象是民事案件和轻微的刑事案件,严重的刑事案件不能调处。D选项错误,本题选D。

2.“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该罪名规定于(B)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西汉

解析:《礼记·王制》记载商有“乱政”和“疑众”等罪,题干的表述是“乱政”罪,是商朝的罪名,B选项正确。本题选B。

3.《左传·昭公十四年》中有“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的记载,其中“墨”指的是(C)

A. 杀人不忌

B. 乱政疑众

C. 贪以败官

D. 己恶而掠美

解析:据春秋后期晋国大夫叔向的解释,“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C选项正确。

4.下列有关上古时期刑罚的表述,错误的是(B)

A. 五刑起源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

B. 夏商周三代死刑方式单一,仅限于斩首

C. 宫刑直到北齐才从法律上废止

D. 除五刑之外还存在劳役刑、赎刑等刑罚

解析:五刑起源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A选项正确。夏商周三代死刑方式多样,手段残酷,B选项错误。北齐天统五年,宫刑从法律上废止,C选项正确。五刑之外还存在流刑、劳役刑、赎刑等,D选项正确。本题为选非题,因此B选项当选。

5.近代学者章太炎认为( )已有不孝罪(A)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汉朝

解析:《孝经·五刑》称夏朝“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近代学者章太炎亦认为夏朝已有不孝罪。A选项正确。

6.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家长制发展而来

B. 西周时期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严密的等级结构

C. 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嫡长兄

D. 西周的宗法制重点关注周天子及各级贵族的财产继承问题

解析:西周的宗法制着眼于从长远解决周天子及各级贵族的爵封继承和宗祧继承问题,同时也解决财产继承问题。但是重点关注的不是解决财产继承问题,而是解决爵封继承和宗祧继承问题。D选项表述错误,本题选D。

7.中国最早的五刑指的是(C)

A. 大辟、膑、宫、黥、墨

B. 墨、黥、剕、宫、大辟

C. 墨、劓、剕、宫、大辟

D. 墨、黥、宫、大辟、劓

解析:中国最早的五刑指的是奴隶制五刑,具体为墨、劓、剕、宫、大辟。C选项正确。

8.西周关于婚姻制度的“六礼”制度中,男方请媒人向女方送礼品提亲,称为(A)

A. 纳采

B. 纳币

C. 纳吉

D. 纳征

解析:西周时期,“六礼”程序也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来完成:(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在女方答应议婚后,由男方请媒人询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宗庙以定吉凶;(3)“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订婚;(4)“纳征”,即男方派人送聘礼至女家,故又称“纳币”;(5)“请期”,即商请女方择定婚期;(6)“亲迎”,即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终成立。正确选项为A。

9.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我国西周时期婚姻制度中婚姻缔结原则的是(D)

A. 一夫一妻制

B. 同姓不婚

C.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D. “七出”“三不去”

解析:西周婚姻缔结的主要原则有: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周婚姻解除的规定有:“七出”“三不去”。由此可见,D选项是婚姻解除的原则,而非婚姻缔结的原则。本题选D。

10.西周时期,买卖奴隶使用的契券被称为(A)

A. 质

B. 剂

C. 傅

D. 别

解析:西周有质剂和傅别两种契约形式。质剂是买卖契约,买卖奴隶、牛马等大宗交易须使用较长的契券,被称为“质”;买卖兵器、珍异等小件物品使用较短的契券,称为“剂”。傅别指的是借贷契约,“傅”即债券,一分为二称为“别”,债权人执左券,债务人执右券。A选项正确。

11.西周时期,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是(C)

A. 五过

B. 五刑

C. 五听

D. 五罚

解析: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西周总结出一套“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经验,即运用察言观色进行审讯,以判断当事人陈述的真伪。“五声”亦即“五听”,其具体内容是: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即观察当事人的言语表达,理屈者则言语错乱。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即观察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理屈者则面红。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即观察当事人的呼吸,无理则喘息。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即观察当事人的听觉,理亏则听语不清。五日目听,“观其眸子,不直则眊然”,即观察当事人的眼睛与视觉,无理则双目失神。C选项正确。

12.西周的罪名比商朝发达,其中偷盗国器宝物者被称为(D)

A. 贼

B. 赃

C. 盗

D. 奸

解析:《左传·文公十八年》引周公作誓命日:“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即毁坏礼法者为贼,窝藏贼者为赃,窃取财物为盗,偷盗国器宝物者为奸。D选项正确。建议考生熟练掌握各种犯罪行为所对应的名称。

13.下列不属于战国的立法指导思想的是(B)

A. 一断于法

B. 礼有等差

C. 轻罪重刑

D. 法布于众

解析:战国时期反对宗法制时代的“礼有等差”,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B选项错误,当选。ACD项都是战国的立法指导思想。

14.在《法经》中列在篇首的是(B)

A. 杂法

B. 盗法

C.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659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法律硕士(法学)综合课中国法制史(绪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试卷4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